一日,老王騎行于道,忽有一物冷不丁飛來,打在側(cè)身。老王一時慌張,跌下單車,定睛一看,原是路人隨手扔出的香蕉皮。如此“不測”,在滁城屢見不鮮,這樣的“隨手扔”,丟掉的是城市的文明形象。
馬路上、公園里、商場間、班車中、電影院,總能見到瓜子殼、塑料袋、水果皮、廢紙片、口香糖,諸如此類,不一而足。細究起來,這是公德意識和文明素養(yǎng)的缺失使然。那些“作俑者”,為何不在自家信手亂扔?在其心里,或許早已不自覺地把公共場所“置之度外”,全然不考慮社會化的進程中還有文明一詞,還要對自己的行為和舉止負責(zé)。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,乃“禮儀之邦”,古人尚且對衣著容貌、言語詞令和行為舉止十分講究,進入新時代的我們豈能“坦然面對”?
文明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、人生觀和社會觀,情操高尚,有修養(yǎng),志愿奉獻,能傳遞、感染周圍人。其實,做文明人,簡而言之,就是說文明話,辦文明事,胸懷社會,心有他人。社會的文明,建立在每個人的文明程度基礎(chǔ)上,人人文明,社會方能和諧。